写在前面:从2018年起,中国每年将向世界卫生组织交5000万美金,但是,在世卫组织的7000名雇员中,中国雇员只占40人左右,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未来的中国势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管理世界的人才?
就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脑袋跟不上发展”,这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不争事实。对此,“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围绕中国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病与创新,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搜狐教育独家为您呈现现场的精彩演讲。
李延保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教授
计算机科学、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制造开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高新技术为标准的信息化浪潮直接无边界地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空概念的交融、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融对人类文明和传统生活习俗带来巨大冲击,甚至产生革命性地影响和变化。
电信局的昔日风光不再,银行收缩了客户窗口,新华书店在超市商城寻找到出路,许多行业都感受到了生存危机。特别是阿尔法狗横扫世界围棋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威力,整个世界正处在快速变化和发展之中。作为个体,如果稍有懈怠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刘姥姥”。
信息化浪潮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慕课这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之前困扰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难题如今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法。
互联网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
一直以来,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新一轮审核评估当中,不少学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教育工作上投入精力不足等问题仍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也成为评价大学的核心指标。作为政府行为,也常以专业学科的学科水平、科研成果作为排名或者支持的主要依据。大学要开展高深的学术研究,大学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并不错,但是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其实,即便是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也都曾经历过科研和教学相冲突的时期,如何让教师潜心研究同时又认真从教是国内外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最早提出“两个转移”,即学校的办事优势向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转移、学校的学术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转移,要求所有国家级的学术科研基地平台都要为本科教学和人才服务。
事实上,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老师也是十分愿意接触和培养本科生的,他们从学生身上获得思想的火花。
江苏大学从2010年开始,全面推进本学科学业导师制,全校1200多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老师,包括校长、书记在内,全部担任本科生试点的学业导师。师生通过手机微信,随时随地交流各种问题,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形态。我们在审核评估过程中,随机抽取了一位老师,看他与学生的微信互动,并且校长也跟几个学生进行微信联系,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
南方科技大学也有类似做法,并且拓展到书院制管理当中。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提出利用“互联网+”来构建虚拟学院,一方面通过手机微信真实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解决虚拟空间中时间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在深圳大学,我们看到了通过网络的手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打破时空限制,以各种形式开展学术研讨和科学实践,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进了师生感情,也传承了教师科研工作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
不难想象,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使得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可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毕业生的动态。评价体系对反哺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有重大意义,对政府和社会重新认识和评价大学本科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导教育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新思维和新模式
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形态面临着未来教育的新挑战、新机遇。在新工业革命时代,大学不是仅仅受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上的影响,更是受到新思想、新模式的引导。大学本科教育即将迎来革命性变革。
工程类学科首先感受到这一场变革的来临,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2017年2月18日,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布了“复旦共识”,4月8日来自工科优势的高校齐聚天津大学,发布了“天大计划”,共同探索“新工科”的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建立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工科”或者“工程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包括众多学科和技术分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等特征。同时,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工程与社会、工程与环境、工程与当代以及未来科技发展都有紧密的联系。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强化技术、绿色发展,其中智能化、网络化等都直接影响或者引导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新工科”提出,工程教育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边界,探索大学、企业、社区深度融合的教学生态系统,提升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工程创新的能力。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校企合作缺乏机制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新工科”提出未来教育模式要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从专业系统知识转向学科交叉交融。最优秀的人才不可能从单一的学科培养出来。
二是要从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专业教育模式转向未来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构建多模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提升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创新潜质,体现个性化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打破本科的标准化教育,尊重个性差异
当前,本科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学校教学以院校为中心,按学科组织教学,课堂上重知识传授,鲜有师生互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虽有改进,但大学生依然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潜质不够。
为此,高校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转向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的教育科研体系,既要保持核心学科的优势,又要拓展交叉学科。本世纪初,哈佛大学花了很大力气来论证类似问题,提出9项改进建议,包括成立规划委员会,规划交叉学科项目,解决跨学院老师的招聘和晋升问题等。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阶段,案例教学、数字建模、综合性实验等也体现了问题导向的特点。深圳大学将教师承担的110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各自编成短课程,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课程化,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科研问题、现实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是准确定位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做好本科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发挥大学、人文、社科、经济等多学科优势,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传统意义上的高素质是通过学校制定的教育计划和课程体系不断加强来实现,未来教育的高素质应当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来实现,关键是学校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引导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北京大学2003年提出的新教育方针是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允许学生跨学院选专业、选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014年MIT未来教育研究组提出把课程分成小模块,建立模块课程,跨院系共享,学生选择组装课程模块,形成个性化的受教育路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只做加法。
如果瞄准国家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以及专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自行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教学生态环境必须要有大力的改革和变革,只要教学理论清晰,举措得当,一定会建设起适应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未来教育新学术生态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
写在前面:从2018年起,中国每年将向世界卫生组织交5000万美金,但是,在世卫组织的7000名雇员中,中国雇员只占40人左右,管理者更是寥寥无几。未来的中国势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中国教育能否培养出管理世界的人才?
就目前来看,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脑袋跟不上发展”,这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不争事实。对此,“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围绕中国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病与创新,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搜狐教育独家为您呈现现场的精彩演讲。
李延保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教授
计算机科学、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制造开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由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高新技术为标准的信息化浪潮直接无边界地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空概念的交融、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融对人类文明和传统生活习俗带来巨大冲击,甚至产生革命性地影响和变化。
电信局的昔日风光不再,银行收缩了客户窗口,新华书店在超市商城寻找到出路,许多行业都感受到了生存危机。特别是阿尔法狗横扫世界围棋界,人类进一步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威力,整个世界正处在快速变化和发展之中。作为个体,如果稍有懈怠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刘姥姥”。
信息化浪潮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慕课这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之前困扰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难题如今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法。
互联网解决“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
一直以来,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新一轮审核评估当中,不少学校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在教育工作上投入精力不足等问题仍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也成为评价大学的核心指标。作为政府行为,也常以专业学科的学科水平、科研成果作为排名或者支持的主要依据。大学要开展高深的学术研究,大学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并不错,但是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其实,即便是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也都曾经历过科研和教学相冲突的时期,如何让教师潜心研究同时又认真从教是国内外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最早提出“两个转移”,即学校的办事优势向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转移、学校的学术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转移,要求所有国家级的学术科研基地平台都要为本科教学和人才服务。
事实上,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老师也是十分愿意接触和培养本科生的,他们从学生身上获得思想的火花。
江苏大学从2010年开始,全面推进本学科学业导师制,全校1200多位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老师,包括校长、书记在内,全部担任本科生试点的学业导师。师生通过手机微信,随时随地交流各种问题,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新形态。我们在审核评估过程中,随机抽取了一位老师,看他与学生的微信互动,并且校长也跟几个学生进行微信联系,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
南方科技大学也有类似做法,并且拓展到书院制管理当中。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提出利用“互联网+”来构建虚拟学院,一方面通过手机微信真实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解决虚拟空间中时间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在深圳大学,我们看到了通过网络的手段,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打破时空限制,以各种形式开展学术研讨和科学实践,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进了师生感情,也传承了教师科研工作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
不难想象,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使得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可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的教学科研以及毕业生的动态。评价体系对反哺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有重大意义,对政府和社会重新认识和评价大学本科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导教育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新思维和新模式
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形态面临着未来教育的新挑战、新机遇。在新工业革命时代,大学不是仅仅受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上的影响,更是受到新思想、新模式的引导。大学本科教育即将迎来革命性变革。
工程类学科首先感受到这一场变革的来临,提出了“新工科”的概念。2017年2月18日,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布了“复旦共识”,4月8日来自工科优势的高校齐聚天津大学,发布了“天大计划”,共同探索“新工科”的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建立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工科”或者“工程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包括众多学科和技术分支,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等特征。同时,工程是人们综合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工程与社会、工程与环境、工程与当代以及未来科技发展都有紧密的联系。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强化技术、绿色发展,其中智能化、网络化等都直接影响或者引导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新工科”提出,工程教育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边界,探索大学、企业、社区深度融合的教学生态系统,提升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工程创新的能力。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校企合作缺乏机制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新工科”提出未来教育模式要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从专业系统知识转向学科交叉交融。最优秀的人才不可能从单一的学科培养出来。
二是要从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专业教育模式转向未来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构建多模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提升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创新潜质,体现个性化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打破本科的标准化教育,尊重个性差异
当前,本科教育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一种标准化的教育。学校教学以院校为中心,按学科组织教学,课堂上重知识传授,鲜有师生互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虽有改进,但大学生依然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潜质不够。
为此,高校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转向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的教育科研体系,既要保持核心学科的优势,又要拓展交叉学科。本世纪初,哈佛大学花了很大力气来论证类似问题,提出9项改进建议,包括成立规划委员会,规划交叉学科项目,解决跨学院老师的招聘和晋升问题等。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阶段,案例教学、数字建模、综合性实验等也体现了问题导向的特点。深圳大学将教师承担的110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各自编成短课程,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课程化,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科研问题、现实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二是准确定位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做好本科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新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发挥大学、人文、社科、经济等多学科优势,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传统意义上的高素质是通过学校制定的教育计划和课程体系不断加强来实现,未来教育的高素质应当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来实现,关键是学校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引导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北京大学2003年提出的新教育方针是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允许学生跨学院选专业、选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014年MIT未来教育研究组提出把课程分成小模块,建立模块课程,跨院系共享,学生选择组装课程模块,形成个性化的受教育路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只做加法。
如果瞄准国家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以及专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自行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教学生态环境必须要有大力的改革和变革,只要教学理论清晰,举措得当,一定会建设起适应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未来教育新学术生态和人类命运的共同体。